盘州市天富刺梨产业园区:小刺梨里的大变革
更新时间:2023-02-01 03:38
随着冬日的阳光,走进盘州市天富刺梨产业园区,园区内不见冬日的萧条,却是一番农忙好景色。
一锄头接着一锄头,聂小仿认认真真的在给刺梨除草施肥,“你见过我们这里以前的样子吗?现在真是变化太大了!”聂小仿一边麻利的干着活,一边和记者聊着。聂小仿说,以前的甲西村是一个贫困村,山多地瘦是贾西村囿于贫困的主要原因。土地瘦弱,种不出好东西,那时的自己和很多村民一样,一年到头种植的苞谷洋芋只能勉强糊口。
改变,是因为一个叫聂德友的同乡人。2013年,在外创业的煤老板聂德友因一次偶然的出国游知晓了国外市场对刺梨的需求,便回乡带领村民发展种植刺梨,牵头成立了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标准化种植、精细化管理、规模化发展、一体化经营的思路,大力实施刺梨产业。贾西村常年气候温和,山野遍布野生刺梨,虽不适合其他农作物生长,但却适合耐旱耐脊薄,保水保土的刺梨生长。
于是,和乡亲们商量后,聂德友花了80万元买了刺梨苗,让村民们栽下去,果实成熟后由聂德友统一回收。然而,没想到,到了春耕时节,村民们撵着耕牛将这80万的苗给连根拔起。聂德友没有放弃,而是找原因,想办法,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不断向村民科普种植刺梨的好处。并在2015年春节前,在产业园区办公场地,进行了土地入股固定分红的集中兑现仪式,将160余万元土地入股分红兑现给农户,真金白银拿到手,大大增加了农户对他的信任。同时,聂德友自掏腰包,修通了村里的产业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们的出行。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渐渐地,村民们加入其中。2016年,迎着“三变”改革的春风,聂德友积极转变思路,鼓励村民们以土地资源“活化”入股,村集体资产“量化”入股,惠农资金也以村集体集中入股经营的方式变成股金,全村老少都成了大大小小的“股东”,除了有每亩土地400元的保底分红外,合作社产生效益后,社员们还可以进行二次分红。漫山遍野的刺梨从“别人家的生意”变成“自己家的买卖”,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更高。
“我家里七八亩地都入股进来园区来了,一年每亩地保底分红400元,再加上我平时在园区里干活每月能有2000来块钱,怎么算都比种苞谷土豆强。”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这笔账聂小仿算的很清楚。如今,天富剌梨园区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机制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脱贫致富新路子。“接下来,我打算把刺梨基地与旅游结合起来。”对于远景发展规划,聂德友打算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依托水盘高速把游客吸引来,在园区形成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产业,预计两到三年将初显“春游刺梨花海,秋摘刺梨果香”的局面。聂德友说,做这一切是想为家乡做点事,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要彻底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要让刺梨产业变成实实在在的致富产业,实现当初回乡创业的目的。